查看原文
其他

放下“瑜亮情结”,成渝携手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

熊志 澎湃新闻评论 2022-06-23
   

       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之后,成渝双圈确实是紧随其后的“实力担当”了。



 |  熊志


10月20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纲要》),标志着川渝两地的发展,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


在中国的区域发展版图上,成渝地区一直都有着很高的重要性。2016年,《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》发布,2020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,正式提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概念。随后,《规划纲要》的发布时间、内容,一直备受关注。


规划纲要共12章,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9项重点任务,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,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、改革开放新高地、高品质生活宜居地。


携手冲刺“中国经济第四极”


总体来说,《规划纲要》的正式出炉,相当于对成渝双圈“中国经济第四极”地位的一次权威认定。这至少体现在两方面。


首先,在发展基础层面,以城市群为单位来审视当前的区域格局,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之后,成渝双圈确实是紧随其后的“实力担当”了。


对此,《规划纲要》提到,成渝双圈总面积18.5万平方公里,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,地区生产总值近6.3万亿元,分别占全国的1.9%、6.9%、6.3%,是“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、产业基础最雄厚、创新能力最强、市场空间最广阔、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”。


五个“最”基本概括了成渝双圈在西部的经济地位。而具体到城市,作为成渝双圈两大核心的重庆和成都,都是国家中心城市,也是GDP十强城市,资源集聚的重要地区。


当然,提升为国家战略,除了它有这样的实力基础之外,还一层重要因素在于,其战略地位和区位条件相当重要。


成渝双圈本身是全国的大后方,历史上如此,随着双循环格局的开启,大后方的地位进一步巩固。用《规划纲要》的原文便是,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”。


所以,推动成渝双圈的建设,被提升到了相当高的战略层次——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,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,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……


对成渝双圈委以重任,既意味着重大使命,也意味着重大机遇。《规划纲要》中涉及到基础设施、产业体系、公共服务等层面的内容,对于未来成渝双圈覆盖区域的发展能级,都会起到显著的提升作用。这种国家战略带来的资源倾斜,未来会持续释放利好。


以大带小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


成渝双圈规划出炉后,虽然它的经济第四极地位更加稳固,但它面临的挑战也相当明显,除了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外,还一个重要体现是内部发展落差。


比如在长三角地区,城市发展基本呈现出一个梯度格局。在一线城市上海之外,第二梯队的还有南京、杭州、宁波、苏州等强二线城市,第三梯队还有南通、常州等实力较为强劲的二线城市,GDP万亿俱乐部城市一共达到8个,城市群内部的组合结构比较合理。


但成渝双圈方面,一城独大的问题比较突出。以成都为例,2020年成都的GDP达到17716.7亿元,而城市群内的第二档城市绵阳、宜宾,都只有3000亿元左右的规模。


如此大的差距,会放大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,不利于总体竞争力的提升。鉴于此,此次规划对均衡发展有多次相应的安排部署。


如《规划纲要》提到,要“双核引领,区域联动”——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,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,以大带小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,以点带面、推动区域均衡发展。


以前,成渝双圈的中心城市,对周边可能是虹吸为主,但按照规划,未来得增强辐射引领作用,中心和区域之间要协调起来。


具体如何实现呢?比如《规划纲要》提到,“推动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瘦身健体”。这样的表述其实在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》中也有提到。一方面,它是对大城市摊大饼模式下,资源过度集聚导致的一城独大的纠偏,另一方面,也是给周边地区发展机会。


因为积极破解“大城市病”,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,这意味着中心城市需要向外围的郊区和周边城市疏解部分功能,包括产业项目等,等于给后者带去了机遇。


此外,成渝双圈规划对均衡发展的推动,还重点体现为基础设施的打通。如《规划纲要》提到,“铁路网总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、覆盖全部20万以上人口城市”。那么,成渝双圈内的那些中小城市,将有条件接入到全国铁路网中,实现交通条件的大改善。


基础设施上的一体化,有利于增加城市群内部的交流,让中小城市民众也能享受到城市群战略的红利。


如何下好“川渝一盘棋”


由于历史等各种因素,在很长一段时间,重庆和成都的同质化竞争较为突出,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,存在着“瑜亮情结”,两地民众在舆论场甚至存在着“鄙视链”。


但事实上,随着都市圈、城市群建设的提速,现在的区域竞争,早已不再是单个城市之间的简单“较量”了。城市群的发展水平要实现有力提升,内部的分工协作必须更加合理。


近两年来,川渝、成渝之间的互动合作明显更加频繁了。尤其是在成渝双圈的概念正式提出来后,两地之间的一体化关系,得到了明显的提升。


而这次的规划更进一步,对协同发展有多个层面的部署。比如要求坚持“川渝一盘棋”思维,发挥优势、错位发展,优化整合区域资源。


值得注意的是,为了避免两地同质化竞争,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,实现城市群内1+1大于2的效果,《规划纲要》对重庆和成都,特别给予了差异化的定位。


比如重庆方面,“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、西部金融中心、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”;至于成都方面,则是“区域经济中心、科技中心、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”。可以发现,像“西部金融中心”的头衔,是正式授予了重庆。


另外,公共服务层面,要强化共建共享;而在合作机制上,“健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”,为一体化合作提供议事平台的便利。


《规划纲要》还提到,要“推动重庆、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”。事实上,这两大都市圈的范围基本都突破了行政边界,如“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,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”,这一安排在此前就已经落地;而成都东进,则同样是缩小和重庆都市圈的时空距离。


总的来说,在差异化竞争、相向发展的前提下,成渝双圈如果能够发展各自优势,带动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,那么这个更有想象力的经济第四极,也将进一步服务好中国经济大局。




编辑|李勤余 

排版|甘琼芳

澎湃评论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
推荐阅读


点击下方名片,关注我们

点击下方名片,关注更多澎湃精彩短评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